一、生态旅游业发展方向
1.建立环境容量评价体系
——大力推广高科技技术运用,建立环境容量评价体系。
——建立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指标体系,确定我区环境承载力评估能力。
2.建立生态旅游投资效益评估体系
——建立生态旅游投资效益评估体系,进行生态旅游最低开发成本评估,不同开发模式下生态旅游与当地经济关联度的评估,及不同产业之间的比较,确定生态旅游产品的优势度。
3.推进生态旅游信息化建设
——推进生态旅游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政府服务、行业质量管理、公众旅游引导、目的地营销等方面的产业发展水平。
4.生态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生态旅游服务体系,开展旅游电商服务,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满足旅客吃、住、行、购、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顺应自驾游新趋势,规范和完善景区标识系统,实现全区无障碍旅游。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5.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开展十八站古遗址修复工程技术及还原技术研究。
——打造中国北极漠河天象馆旅游项目,加大科普宣传。
——集中打造低空飞行、森林探险、湿地观光、界江游览和岩画欣赏等旅游产品,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黄金旅游路线。精心设计雪上集体婚礼、最北圣诞节以及冰雕、雪雕等大众化冰雪娱乐项目,突出冬季旅游特色。
——加快建设一批突出我区生态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进北极人家民俗文化园、版画研培创作基地、北极村中俄版画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充分融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景观,以此带动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壮大。
——建设养生养老健康产业试点。发展森林养生业,推进中医药养生养老健康产业试点建设,加快张仲景养生院等养生保健产业项目建设发展。
6.打造互联网+生态旅游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为生态旅游提供旅游信息、机票定价、酒店信息、农家旅馆等信息、景区宣传、线上线下等零售布局、户外体验等服务。
二、森林生态食品产业发展方向
1.浆果、坚果产品精深加工
——开展野生蓝莓、蓝靛果忍冬、红豆、榛子、偃松果等野生浆果、野生坚果的种质资源保护及新品种的选育。
——建立野生蓝莓、蓝靛果忍冬、红豆、榛子、偃松果等野生浆果、野生坚果经营科技示范基地,集成推广野生浆果抚育经营技术规范。
——建立野生蓝莓、蓝靛果忍冬、沙棘、红豆、榛子、偃松果等野生浆果、野生坚果标准化高效栽培示范基地,集成推广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
——采用现代食品加工、检测分析技术,开展野生蓝莓、沙棘、红豆、榛子、偃松果、桦树汁等浆果、坚果成分分析,进行高端产品研发,提高野生浆果和野生坚果产品附加值。
2. 食用菌及山野菜精深加工
——开展黑木耳、滑子菇、猴头菇、松杉灵芝等常规品种的选育及创新栽培技术研究。
—— 开展羊肚菌、离褶伞、猪苓、密环菌等林下珍稀野生菌类的驯化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开展富硒、麦饭石黑木耳等功能性黑木耳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开展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建设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集成推广优良食用菌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模式。
——开展山野菜采集冷链技术研究及山野菜前期预处理技术研究,提高山野菜产品附加值。
3.特色动物养殖及产品加工
——开展鹿、森林猪、森林鸡、高产奶牛、黑头羊、冷水鱼、狐貂等动物良种引进选育以及畜牧养殖实用技术。
——开展冷水鱼保鲜运输技术研究,解决冷水鱼活体运输技术难题,改善冷水鱼运输条件。
——开展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及畜产品安全技术培训和推广。
——开展动物饲养技术、优质牧草培育繁殖技术及饲料加工技术研究和设备的开发。
——开展鹿、牛、鸡、獭兔等肉类动物的食品精深加工技术。
——蜂系列产品开发。开展蜂王浆五味子软胶囊的研制开发、蜂花粉肽片高科技产品开发、蜂花粉核酸开发及产业化。
4.建立科技示范基地
——建立森林食品开发科技示范基地,集成推广野生果类食品和食用菌的抚育经营技术规范。
——建立动物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集成推广寒温带地区人工繁——建立林业长期科研试验基地,为林业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提供长期、稳定、持续的研究试验平台,实现林业科学研究成果的长期保存、技术的深化和提升,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
——建立机械引进试验研发基地,针对森林生态食品产业的需求,开展种植及加工方面设备的引进、评估、改进试验研究,开发适用的新型机械。
5.有机农业食品
——开展有机农业食品技术及食品开发研究。
——开展有机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6.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推进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运用公众信息网络,采用物联网标识技术,实现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的动态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育和标准化、规范化养殖技术。
三、生物医药业发展方向
1.道地药材种苗繁育、栽培技术及基地建设
——开展寒温带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培育道地药材优质种子种苗。
——开展北药栽培技术推广和系列产品开发。重点推广水飞蓟、北五味子、黄芪、黄芩、防风、草苁蓉、人参、丹参等中药材种植,开发系列产品。
——建立呼玛县、加林局、十八站林业局、韩家园林业局和新林区等人工中药材特色生产基地。建成一批以药用真菌、北药、特色养殖为主的,规模较大、独具特色、品质优良、区域性强的特色生产基地。
——在加林局、松岭、韩家园、塔河、呼玛等重点药材分布区,建立以黄芪、草苁蓉、苍术、五味子、柴胡、金莲花为主的大宗药材野生药材保护生产基地。
2. 林木、野生花卉良种培育技术
——林木、花卉良种培育技术。重点开展优良乡土野生花卉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及繁育技术研究。
——城市绿化与观赏的主要乡土树种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林木良种的培育进程,提高林木良种使用率。
3.植物有效成份提取技术
——蓝莓花青素新产品开发和蓝莓人工栽培基地建设。
——中草药有效成份提取关键技术研究。
——研制开发医药中间体,研发医药中间体复合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杜香有效成分提取研究及产品开发。
4.药品生产加工技术
——开展保健食品开发、饮片加工技术研究、逐步发展药品生产,拉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5.夏季养生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开展夏季养生系列产品研发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新型养生保健产品。
6.智慧医疗平台建设
——搭建基于物联网智慧医疗技术+特色专科门诊医疗服务为基础的大兴安岭地区智慧医疗系统服务平台,开展地区分级诊疗及精准医疗研究。
——开展本区健康和医疗大数据采集,大数据传输、大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分诊、综合指导医疗和专业教育培训等内容为主体的智慧医疗服务。
7.生物制造及生物质能源技术
——开展生物食药制剂技术及产品开发,开展桦褐孔菌产品产业化工艺研究及复方应用技术开发。
——开展生物质能源、航空燃料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8.生物农业技术
——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开展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及配套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加强动植物育种和高端农业装备研发。
四、森林碳汇业发展方向
1.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技术
——建立森林、湿地碳汇计量体系,开展碳库特征与碳储量测绘技术研究,调查我区森林碳储量,探明大兴安岭碳储量及分布。
——建立森林、湿地碳汇监测体系,开展森林湿地碳汇动态监测技术研究,建立碳储量动态数据库,研究碳时空格局变化格局和碳储量变化趋势,研究林业碳汇产业发展潜力。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寒温带明亮针叶林、湿地碳汇功能评价与增汇潜力预测研究。
——建立农林复合碳汇生态系统。加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可持
续吸收碳储存量的研究,增强陆地碳汇吸收量。
——开展森林灾害(火灾、虫灾)对森林碳储量及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森林碳汇测量仪器及先进技术引进和应用。
2.碳汇项目试点工程
——加强我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建立碳汇试点工程,研究碳汇造林技术和碳汇林经营技术,提高森林碳汇储量。
——森林碳汇树种培育,开展增汇效果较好的树种进行培育,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碳汇林的科学培育。
3.提高森林碳汇储量技术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气候与森林相互作用,开展湿地土壤的固碳及土壤破坏碳排放研究。
——开展森林增汇模式研究与示范,通过研究提出增汇的经营方法和模式,大幅提高人工林和天然林的生产碳汇能力和固碳能力。
4.碳汇金融衍生系统开发
——加大林业碳汇金融衍生品开发力度,研究林业CCER质押贷款、期货等多种融资渠道,延伸森林碳汇产业链条。
五、水经济和绿色矿业发展方向
1.水质检测技术及水资源分析技术
——开展大兴安岭全面水资源分析,以水源水、地下水、饮用水、水功能区水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区域水质现状,对比水质变化规律,开展饮用水布点采样、保存和预处理技术研究,勘查全区矿泉水资源,建立大兴安岭水资源水质数据库。
——开展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测定技术研究,对我区矿泉水资源进行物理指标测定和化学常规指标测定,分析水质指标,以保证饮用矿泉水安全性。
——开展全区水质检验技术研究,对我区水质进行检验、检测,调查分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生活污水等对我区水资源的影响 ,开展地表水水质检测及水质评价研究。
——开展水资源分析技术研究,建立水资源数据库。
——快速、高效水质检测技术及及装备引进应用。
2.建立矿泉水生产基地
——制定我区冰泉矿泉水标准,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整合矿泉水品牌,扎实推进农夫山泉项目建设,努力把我区打造成天然、健康、高端的优质矿泉水生产基地。
——利用本地丰富的水资源,深度开发功能性矿泉水、营养型矿泉水饮料以及相关高端科技产品。
3.绿色矿山资源开发
——建立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水平定量评价研究,发展矿区循环经济。
——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研究。
——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监测以及矿产品加工
的环境保护技术和矿体植被恢复技术。
4.绿色矿山开采技术
——开展保水开采、减沉开采、矿山破碎除尘技术、水洗除尘、除尘袋除尘技术、植被绿化技术、地下矿山围岩、渣土回填技术以及土地复垦等绿开采技术研究。
5.地质公园科普基地
——以漠河地质公园为载体建立科普基地。
六、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1.文化体系建设
——加大全区文化资源挖掘力度,对我区具有文化特色、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
——文化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强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壮大文化企业,打造版画、书法、摄影和文学创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孵化功能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2.文化产业技术开发
——开展大兴安岭海量文化内容的储存、管理检索与深层次挖掘利用技术开发。
——开展大兴安岭自然、人文景观拍摄后期制作技术研究。开发以软件为基础、聚焦高清、三维和虚拟现实的后期处理和制作技术。
3.培育文化产业品牌
——统筹我区文化资源,结合我区内各地特色优势,开发研究一批创意独特、拉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 培育一批具有我区多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项目。
——开展冰雪绘画技术研究,加快培育冰雪产业工程,加强培训冰雪产业工人。
4. 支持文化产业和科技融合发展
——支持我区文化产业深入挖掘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资源,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创新文化产品的表现模式,提升产业服务质量。支持文化企业开发和引进用于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提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支持文化产业借助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模式拓展相关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