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打造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提出,将开展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等交通装备研制和试验。未来投入运用,人们的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出行时间和成本也将更加缩减。以京沪间运输为例,单程仅需3.5小时左右。
从时速200公里到今天的350公里,到正在研发中的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项目,我国在高铁领域已经形成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运用经验。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最新消息,截至2020年7月底,全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3.6万公里。
有了高铁,为什么还要研制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
“发展高速磁浮,有利于抢占轨道交通技术制高点,保持我国高铁领域的领先优势,助力交通强国建设。”8月7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吴冬华说,作为一种国际尖端技术,高速磁浮是世界轨道交通技术的一个“制高点”。
业内研究表明,因轮轨黏着、弓网受流及牵引功率等因素,对于更高运营速度的追求,轮轨列车的技术路线会受到一定限制,高铁能达到的安全运营速度极限为时速400公里。而高速磁浮系统因“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原理,以无接触、车辆抱轨、地面同步牵引等技术特点,能够更好地解决提速难题,最高安全运营速度可达到时速600公里左右。
“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是目前可实现的、速度最快的大型地面公共交通工具。”吴冬华说,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可以填补高铁和航空运输之间的速度空白,形成航空、高铁、高速磁浮和城市交通速度梯度更加合理、高效、灵活便捷的多维交通架构。
公开资料显示,德国、日本等多个发达国家都在开发高速磁浮。其中,德国的高速磁浮最高试验速度达到时速550公里,日本的高速磁浮实现了时速603公里的试验速度。
占领制高点,必然要掌握关键技术。高速磁浮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吴冬华认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主要由车辆、牵引、运控及轨道四大系统构成。
2016年7月,我国启动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研制,历经4年的科技攻关,突破了高速磁浮系列关键核心技术。6月21日,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承担研制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上海同济大学磁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
“目前我们重点攻克了时速600公里高速下的安全防护、精确控制、舒适度提升以及运维保障等技术难题。”吴冬华说。
车辆方面,解决了超高速工况下车体系列难题,开发出轻质高强度的新一代车体。研制出性能指标国际领先的悬浮导向、测速定位装置和控制系统等。
牵引系统方面,自主研发世界首套基于ANPC技术的24MVA大功率牵引变流系统,以及高速多分区牵引控制系统。
以5G为代表的新的通信技术,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也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加快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更多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方寸之间,万物互联。说起近年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变化,智能手机是一扇很好的观察窗口。亲朋好友通过手机视频聊天,购物时扫一扫完成支付,乘坐公共交通刷手机直接进站,通过手机遥控家电、汽车……智能生活的背后,是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普及和应用,折射出“十三五”时期通信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人类已经叩响了数字化智能社会的大门。以5G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正带来新的科技浪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核心技术,构建现代化通信骨干网络,提升高速传送、灵活调度和智能适配能力。“十三五”时期,从5G技术、量子通信、物联网、卫星导航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到移动支付、视频电话、直播经济等交互模式创新,再到提速降费、携号转网等释放的政策红利,一系列成果和有利条件极大促进了信息的传递与流动。截至9月下旬,我国建设开通5G基站超50万个,5G用户累计终端连接数超过1亿。以5G为代表的新的通信技术,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也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速率更快、容量更大、时延更低的通信和网络技术,不仅创造了规模空前的信息流、数据流,也重塑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到国与国之间举行会谈、共享疫情防控经验,小到个人在线上课、远程办公、直播卖货,都可以在网络上乃至一部手机上完成。据统计,今年1月至8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到惊人的1039亿GB。有机构预测,今年底,我国将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5G基站,同期5G用户数量将占到全球七成以上。5G,正在改变连接与沟通的方式。
通信事业的全面进步,为欠发达地区夯实了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广大农村地区,依托5G建设,手机成为“新农具”,通过智慧耕作、直播带货跑出了脱贫攻坚“加速度”。从2015年开始,我国先后组织6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累计支持超过13万个行政村光纤网络通达和5万个4G基站建设。截至今年6月,全国贫困村通光纤比例从2017年不足70%提升到98%,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从25%提升到98%,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的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贫困村的目标。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打通了小山村与外界的联系,也为乡亲们打开了致富门路,更为贫困地区融入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浪潮创造了可能。
加快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更多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智能工厂生产线上的传感器,对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并把信息反馈给制造机器人,有效降低了次品率;智慧码头上,摄像头实时回传高清作业画面,工人无需爬上50多米高的司机室,远程就能完成操作;汽车上的摄像头、微型雷达,实时捕捉车辆周围道路交通信息,并结合高精度地图实现车辆自动驾驶……在通信技术的催化作用下,生产、运输等环节的效率也随之发生“质变”,进一步促进新的商业模式产生,带动几何倍数的投资和交易,为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进一步构建更加发达的通信网络,促进通信技术与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无物不联网”的智能生活必将加速到来。